我在微博講過這樣一個事例:
“曾聽一位小學老師說,她有個學生,六年級女孩,即使一對一給她輔導,只要她媽媽不在邊上看著,她就玩、走神不聽,回答也信口亂答。問她為什么不聽,她說腦子太累。孩子有點胖,父母都是公務員,也受過高等教育。媽媽對她態(tài)度始終很好,特別包容,還經(jīng)常在朋友圈曬她給孩子做的精致早餐。孩子看起來也不是智力跟不上,但就是既不上心,又怕累。年級越高成績下滑越嚴重,靠單純的硬背已經(jīng)彌補不了了?!?/span>
大量網(wǎng)友寫了評論,很多分析都很好。也有人說,我孩子就是這樣,究竟該怎么辦呢?
我把我認為可能有關的因素整理幾條。我們都不了解具體情況,所有的分析,都只是希望給家長教養(yǎng)做個提醒。
家長過于溺愛,凡事包辦, 孩子缺乏自主做事的機會
一位網(wǎng)友評論:“孩子可能被照顧的太周全了,沒有自己做事的快樂和意愿,可能也沒體驗過做好做完一件事的快樂?!?/span>
很多媽媽過于貼心,在孩子剛有需求還沒提出時,就滿足了、把障礙掃清了。比如孩子從小總是被遞給水喝,長到好幾歲了,都沒有過渴了自己去倒水、接水的體驗。家長以為這樣能讓孩子快樂,但恰恰相反,孩子的感受是——無聊、沒勁、空虛。
一位網(wǎng)友說的很好:“過多的照顧對男孩尤其有害,因為男孩需要一種‘狩獵意識’,他需要自己去解決問題?!钡拇_是這樣。記得曾看到研究動物的專家寫,他們營救了一個小動物,回來喂食,它怎樣都不吃,眼看要餓死了。后來專家無意中發(fā)現(xiàn),當你把食物不放在它眼前,而是拋在遠一些的地方時,它就像在野外覓食那樣,經(jīng)過一番撲騰、擒拿,然后才肯吃下。
不要做“割草機式父母”。孩子在面對困難、問題時,獨立去應對解決,然后他不僅能獲得技能,更能得到成就感。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,有了更高的自我效能感。
一位媽媽說:“我女兒有段時間就是這樣的,后來我發(fā)現(xiàn)了問題,及時改正,要讓她有那種獨立完成的成就感,比如幼兒園手工作業(yè),我都盡量陪她鼓勵她獨立做,假裝自己不會需要她教我,做不好就再試,等她完成了很好,就一個勁鼓勵,她會特別開心有成就感,下次就會很積極的自己動腦筋了。”
家長對孩子沒有高標準的要求, 孩子的專注力、堅持的耐力等, 從小就沒有得到鍛煉
說累,我猜這是她真實的感受,不是撒謊推脫。還有的孩子,旅游、運動、做家務活,都不怕累,就是一學習就喊累。
簡單地說,這就是孩子的大腦在過去缺乏足夠的鍛煉,對于別人來說適度的認知活動,他們做一小會,就覺得觸到了極限,大腦疲憊的閾值特別低。
原因,也許還有特殊的身體狀況方面的。但常見的原因是,從孩子最初開始學習時起,家長沒有要求,孩子稍微抱怨,就允許放棄。久了,他持續(xù)專注、持續(xù)思考的能力就原地踏步,沒有多少提高。以后再長大些,大人就會開始說:這孩子不是學習的料。
所謂是不是學習的料,在于我們在孩子年幼時,是否用各種辦法,幫他不斷堅持,延長他大腦能持續(xù)工作的時間,提高他的認知能力。
以閱讀為例。一個小孩在小學時期,從不識字,到能自主閱讀了,之后,是否能每天堅持讀書一會,并且逐漸提升讀物的難度,拓寬讀物的類別,延長閱讀時間——這將決定他未來是否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成熟的閱讀者。
對孩子的要求,不能一下子超出太多,怎樣你都得從他此刻的程度開始,一點點抬高標桿。
在學前的興趣才藝學習中,這種堅毅、耐力的培養(yǎng),就可以開始了。不要急,一次要求一點,中間還會有反復倒退,但只要始終有要求,總的來說,他就在進步。
爸爸對家庭教養(yǎng)參與太少
一位鋼琴教師說:“我研究下來感覺更多是爸爸的原因導致。比如爸爸回家就玩手機看電視休息,以及在孩子的教育中當甩手掌柜?!彼ㄗh:“首先媽媽要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對孩子爸抱怨,其次當爸爸在家的時候,建議他減少一些大方向的指手畫腳,多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去,就是陪著孩子做任何他想做或者正在做的事。最后盡量在孩子面前表現(xiàn)出很恩愛。”
為什么爸爸的參與這么重要?
在爸爸不太管孩子的家庭里,通常媽媽只好負擔起更多任務。這時,媽媽和孩子相處時間長,她提供貼心服務,了解孩子的一切。在某種程度上,倆人仿佛融為一體:孩子的各種優(yōu)點媽媽能欣賞,各種問題媽媽能理解包容。孩子清楚這一點,所以沒有很強的動力要去努力做事,來掙得媽媽的肯定認同——你都這么懂我了。
爸爸回家,或許也會象征性地問一句,今天學習怎么樣???考試考得好不好?但是,如果他僅限于泛泛地隨口一問,不會當真坐下來關注具體事情,那么,孩子對于爸爸是否在這個小系統(tǒng)里,是心知肚明的。就是說,他也沒有動力要去努力來掙得爸爸的認同——反正你并不真的關注。
這不是說爸爸要凡事都參與。他需要的是,用實際行動表示,他當真在乎孩子的情況,比如,偶爾一起背一首詩,有時上網(wǎng)查找個參考書給孩子買來,和孩子一起看個電影,談論一下自己過去學習的經(jīng)歷,說說對孩子的具體要求……
爸爸也并不需要總是表現(xiàn)得特別嚴厲,但是,男性的特點、爸爸的特殊角色,就使得他常常是高標準制定者。媽媽好比是大地,總是能理解接納;爸爸好比是天空,會展示出高遠的境界,讓孩子想要努力達到。
這個小系統(tǒng)里,如果爸爸缺席,就好比公司里沒有什么董事會、也不開股東大會,總之就是對員工起到監(jiān)管、制約,需要他們?nèi)R報的角色少了一半。
只有大地,沒有天空,孩子就總是留在地面,沒有仰望過,更沒有動力去高飛。如果實在只有媽媽自己教育孩子,那就想辦法做好下面的第四點。
對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得不夠
生活優(yōu)越,不愁吃穿,沒有動力,不知道為什么要努力學習,這或許是目前太多青少年的狀態(tài)。一位網(wǎng)友說:“她潛意識相信媽媽會管她一輩子,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吃苦受累?!?/span>
小學生,只有極少數(shù)高年級相對成熟的孩子,能為了遠大的目標而學習,多數(shù)孩子不會這樣,因為他們更關注的是眼下的事情。但是,我們在孩子上學最初,就要解釋明白,為什么要上學,為什么要學習。這個事需要家長自己先想清楚,然后給孩子恰當合理的解釋。
要和孩子談論:目前這些枯燥的練習,究竟能提高你什么;小學中學階段,是人大腦發(fā)育的最佳時機;學習,是這個世界上不多的“只要努力就會有進步的事情”之一;未來的生活,與現(xiàn)在的學習有哪些關系;想想自己以后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,過怎樣的生活;社會上各種狀態(tài)的成年人,他們的學生時代很可能是如何過的,曾遇到怎樣的困難,他們受益于自己年輕時的哪些努力……
孩子上學后,要明白,自己是學習的主人,他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。小學高年級,要能去想,自己目前的做法,決定以后中學、成年時的能力水平。
上一篇:孩子的人際關系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家庭關系的秘密 下一篇:我們自己如何擺脫焦慮,培養(yǎng)出不焦慮的孩?呢?